的一生专业的股票配资平台,真是让人唏嘘。他曾是康熙身边的红人,参与了大清王朝许多重要决策,尤其是在平定三藩之乱时,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但最终,他却客死他乡,没能重返政治舞台。
康熙二十九年,也就是1690年,周培公去世的消息传来时,或许很多人都没太在意。毕竟他早已离开了宫廷的权力中心,被派到盛京这个偏远的地方当了一名提督。
可谁能想到呢,曾经的他,是康熙最信赖的心腹之一。
周培公出身寒微,是个靠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的书生。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,他没有显赫的家世,也没有强大的背景。
但他能言善辩,才华横溢,加上运气好,遇到了贵人伍次友。伍次友慧眼识珠,把他推荐给了康熙。
康熙一开始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,给了他一些小任务。可周培公的能力很快就让康熙刮目相看。
比如,察哈尔叛乱时,他出谋划策,帮助官军迅速平定了局势;三藩裁撤前,他又提出了一系列稳妥的建议,为后来的战争打下了基础。可以说,他是康熙手下一颗冉冉升起的“政治新星”。
甚至在平定的战争中,他也差点成为主帅。
然而,人红是非多,周培公也没能逃过这个“定律”。他的直率和耿直,让许多人不满,尤其是权倾朝野的大学士明珠。
明珠是个老谋深算的人,他和周培公的风格完全不同。明珠喜欢拉帮结派,而周培公却不走这条路。
他只靠自己的能力做事,不愿意低头和妥协。
明珠当然看他不顺眼,便在康熙面前进谗言。他告诉康熙,周培公手握重兵,势力越来越大,如果有一天生了异心,那后果不堪设想。
康熙对周培公是信任的,但他毕竟是皇帝,最忌讳的就是臣子功高盖主。再加上明珠的话也并非空穴来风,康熙思来想去,决定收回周培公的兵权。
于是,在那个关键时刻,周培公被迫离开了战场。
康熙对周培公并非完全不信任。他只是觉得,这样一个人,能力虽强,但性格太直,锋芒太露,不适合留在权力的中心。
于是,他把周培公调到了盛京,给了他一个提督的职位。盛京是清朝的发祥地,但在当时已经是个边缘之地。
康熙的用意很明显:既是为了暂时疏远周培公,也是为了看看他是否能在这个新的环境中有所成长。
然而,这一安排却改变了周培公的命运。从此,他告别了京城的繁华,告别了曾经的荣耀,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边地生涯。
在这个过程中,他或许也曾想着有朝一日能重返朝廷,可惜,命运没有给他这个机会。
为什么康熙最终没有再重用周培公?原因有很多。
首先是周培公的性格问题。他虽然有能力,但太过耿直,这样的臣子,皇帝用起来总是有些不放心。
其次,满族内部对汉人的歧视也一直存在。作为一个汉人,周培公很难在清朝的权力结构中站稳脚跟。
更重要的是,康熙对权力的掌控越来越严,他不需要一个太过聪明、太过“懂他”的人。帝王最怕的,就是身边有人能揣摩自己的心思。
最后,周培公的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再有所作为。他长期在盛京那样寒冷的地方工作,积劳成疾,最终病倒。
康熙或许也曾想再给他一次机会,但等到他做出决定时,周培公已经病入膏肓了。
周培公的故事,让人感慨万千。他的才华和能力是毋庸置疑的,但他的性格和出身,让他在那个复杂的权力游戏中处于劣势。
信息来源:[清史稿]
粤有钱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